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电 题:托马斯·拉贝:《拉贝日记》串起拉贝宗族四代人的百年我国缘
作者 姚婧雯
2023年12月13日,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。86年前的这一天,日军侵入南京,制作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,30多万我国人惨遭屠戮。在那至暗时间,德国人约翰·拉贝奋力维护我国人,并写下《拉贝日记》,向世界社会揭穿本相。近来,约翰·拉贝先生的嫡孙、72岁的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·拉贝承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,叙述拉贝宗族四代人跨过百余年的我国情缘。
视频:【东西问】拉贝宗族的百年我国缘来历:我国新闻网
约翰·拉贝北京沟通中心内的约翰·拉贝雕像。袁理 摄
祖父从未想过抛弃维护南京的布衣百姓
1908年8月2日,从小就对我国深感爱好的约翰·拉贝搭乘火车从德国汉堡动身,几经曲折,抵达北京,敞开“我国之旅”。“总有人问我,祖父来到北京首要看到的是什么,那便是天坛。”托马斯·拉贝说。
到我国后,约翰·拉贝上任于西门子公司北京办事处。1914年,榜首次世界大战迸发后,拉贝没有脱离我国,“我的祖父压服了其时的我国官员,让他持续待在我国。由于他能够持续在西门子公司作业,为我国公民谋利益。”托马斯·拉贝说。但是,跟着德国战胜,1919年约翰·拉贝无法被遣送回国。
一年后,再返我国的约翰·拉贝一待便是数十年,这期间与妻子生儿育女,度过了圆满而难忘的韶光。“在祖父脱离我国的时间里,他的我国朋友们将他的房子和工作室清扫得一干二净,祖父回来后,他们热心拥抱他,欢迎他回家。”托马斯·拉贝说,我国人的热心和终年在华日子阅历,让祖父对我国产生了很深的心意。
约翰·拉贝北京沟通中心展览上,约翰·拉贝与夫人的合照材料图。袁理 摄
但是好景不长。1937年,日军侵吞南京,短短两个月内杀害了30多万手无寸铁的我国人。“其时南京战火纷飞,许多有钱人、政府、高官等都撤到了汉口(武汉),但仍有许多南京民众无依无靠,他们没有满足的钱去支撑他们脱离这儿。”托马斯·拉贝说,“祖父和家人们在我国日子了30年,为西门子公司作业了25年,他的儿孙都在北京出世,在我国有许多朋友、搭档。在他看来,维护他们是一种品德职责,因而,他觉得有必要留下来。”
今日,回忆起这段前史,托马斯·拉贝仍为他的祖父感到担惊受怕,“他随时或许被空袭或被侵略战士要挟,而且,患有糖尿病的他无法得到常用的胰岛素,也没有食物和洁净的水,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健康。”但即便是面临这些“生死考验”,祖父也从未想过抛弃维护公司里的我国雇员和南京的布衣百姓。
托马斯·拉贝表明,祖父曾在日记中写道,“假如你夜里曾坐在一个流亡所里,在日军的炸弹袭来时抓着身边人的手,不远处还有瑟瑟发抖的我国儿童,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我要留下并协助这儿的人”。
坐落南京小粉桥的拉贝新居。泱波 摄
为极力维护我国民众,阻挠日军大屠杀持续延伸,留在南京的约翰·拉贝与20多位外籍人士一同树立南京安全区世界委员会,并担任委员会主席。缺乏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设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,供25万多我国人在此流亡。
不仅如此,约翰·拉贝还开放了自己的私家住宅和花园,与后边的德国校园及几座较小的修建构成一个修建综合体,称“西门子维护区”。“祖父让他的职工、工匠,还有他们的家人都在这儿流亡,他还叫人把门翻开,让一切人都能够进来,在这儿,他收留了650多名布衣。”
在战役年代,以个人之力维护不计其数民众可谓不或许完结的“使命”,“尽管如此,祖父仍旧为救助我国民众在战火中不断奔波。”托马斯·拉贝说,数月间,祖父使用自己的外籍身份不断向日军反对,乃至向其时德国首脑希特勒发送电报寻求协助。直至1938年2月,迫于德国压力,约翰·拉贝被遣送回国。脱离之际,他仍不忘嘱托安全区的担任人士维护好我国的受难民众,并将在他家养伤的我国飞行员安全护送到香港。
约翰·拉贝北京沟通中心展览上,约翰·拉贝在南京安全委员会工作的材料图。袁理 摄
2000多页《拉贝日记》揭穿日军残酷罪过
维护了数十万我国人的约翰·拉贝,是人道主义的践行者,是我国人心中的“南京好人”,也成了日本侵略者的“眼中钉”。1938年,回到德国的约翰·拉贝仍不忘为揭穿南京大屠杀的血腥本相奔波,“在柏林,祖父做了几回关于南京大屠杀本相的讲演,却因而被确定损坏德日两国关系,遭受牢房之苦。开释的条件是,他有必要确保不再议论南京。”托马斯·拉贝边说边无法地摊手,“战役完毕后祖父患了沉痾,他无法担任重体力劳动,只能取得一些菲薄的收入,所以他们一家人挤在租借屋内,用从我国带回的古玩和家用物品交换马铃薯作为食物,牵强保持生计。”
1948年,约翰·拉贝晚年日子困难、全家食不果腹的音讯传到我国,南京公民在得知这一音讯后纷繁打开募捐,“祖父收到了来自南京的2000美元,在其时那是很大一笔钱,足以处理当务之急。”托马斯·拉贝说。不仅如此,时任南京市市长的沈怡,在得知这个音讯后,当即托人在瑞士买了4包食物带给祖父,祖父在随后寄给沈怡的信中写道,“咱们大人都靠干面包与汤度日,最近连面包都难以得到了,您必定想得到,取得食物包裹对我的含义多么严重!”。1950年,约翰·拉贝因病逝世,这封信至今仍被珍藏在南京市档案馆里。
2019年9月,北京,《大爱生命 寻求平和——约翰·拉贝在我国三十年业绩展》在我国公民抗日战役留念馆举办。富田 摄
直至1996年,生于我国的约翰·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还在为南京“讨公道”而尽力,为我国伸张正义。美国纽约举办的南京大屠杀留念会上,莱因哈特夫人初次将2000多页的《拉贝日记》公之于世,日军侵华暴行在被封印半个世纪后,总算出现于世人眼前,“南京好人”也总算从前史的迷雾中走出。1997年,《拉贝日记》中文版在南京揭露出书,揭穿了那场血腥残酷、暗淡备至的实在前史,被誉为我国版的“辛德勒名单”,也成为日军南京罪过的有力依据。
“祖父逝世前,将《拉贝日记》及一切前史文献材料交由我的父亲奥托·拉贝承继,父亲又把它们交给了我。2016年,我将《拉贝日记》的手稿捐献我国国家档案馆,现在它们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安排世界回忆名录。”托马斯·拉贝说,前史是客观存在的,前史事实谁也无法扼杀,咱们要正视前史、了解前史。
2002年出书的《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:拉贝传》简介中写道,“把世界还给人,把人偿还自己。这一人道主义的精华,像一弯耐久不落的新月,沐浴、净化着很多的灵魂,也铸造了拉贝的人生观”。在柏林西郊的拉贝墓园内,是非石碑前方的留念碑上用中德两国文字刻着“感恩——永久铭记拉贝先生的世界人道主义善举!我国南京”。
2020年12月,南京,《命运与共——约翰·拉贝及宗族与我国的友谊》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留念馆举办。泱波 摄
一封求救信牵动我国,数万只口罩紧迫驰援
2020年,新冠疫情暴虐全球,托马斯·拉贝写信向我国驻德大使馆求救,期望我国能协助一批药物给德国海德堡医院,以缓解当地医疗压力。他说,“信任我国公民必定会协助咱们。”
我国驻德大使馆接到来信后紧迫集结物资,我国各界纷繁伸出援手——浙江一家医药企业当即决议免费赠药,南京市政府一同筹得几万只口罩和上百套防护服,经过我国专机运往德国。2020年4月21日,我国驻德大使馆作业人员自柏林驱车700公里,将物资交到了海德堡市政府和托马斯·拉贝的手中。
83年前的舍命相护,83年后的同舟共济。一箱箱抗疫物资见证着我国公民与拉贝宗族间的永存友谊。
2020年4月21日,托马斯·拉贝和海德堡市政府代表承受来自我国的物资捐献。德国海德堡市 供图
此外,作为妇产科医师的托马斯·拉贝还与首都医科大学隶属北京妇产医院协作,为推进中德两国医学工作的开展奉献才智和力气。“我与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内分泌主任阮祥燕教授及她的团队一同,咱们协作了多个世界项目,创建了中德妇产科学会,并协助北京妇产医院先后创建了我国首个卵巢安排冻存库、世界生育力维护中心、亚洲首家欧洲认证世界跨学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等。”托马斯·拉贝说。
在他看来,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,推进中德两国的医学开展,便是对祖父最好的留念。“咱们假如比较我和我祖父的发型,能够看到是很类似的,我作为一个妇产科医师,或许今后我也需求研讨怎么让头发稠密些。”托马斯·拉贝说道,从他的眉眼中依稀可见他祖父的影子,只言片语间,约翰·拉贝的音容似乎穿越前史,环绕眼前耳际。
在托马斯·拉贝看来,祖父的人道主义精力给他树立了典范。在他坐落海德堡的居所旁,托马斯·拉贝与夫人成立了榜首所约翰·拉贝沟通中心。到现在,全球范围内共有6所,托马斯·拉贝每年都会到各个沟通中心做专题讲座,以期宏扬约翰·拉贝的人道主义精力,传递我国公民的友情。
2020年12月,《命运与共——约翰·拉贝及宗族与我国的友谊》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留念馆展出。泱波 摄
“惋惜的是,祖父在我出世前一年逝世,我没能和他见上一面。但我的父亲常常给咱们讲他儿时在我国的阅历和祖父的故事。”托马斯·拉贝说。
“尽管我的中文不太好,但我父亲奥托·拉贝的中文很好,他出世于北京,中文是跟保姆学的。当我问父亲,你的中文怎么样时,他说他能够用中文和他人解说为什么地球是圆的。我做不到这一点。”托马斯·拉贝说。
从约翰·拉贝开端,拉贝宗族与我国的情缘已连续四代人。“我的儿子本年25岁,是企业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,他正在尽力学习中文,2025年,他将来我国学习一年,祖父所遵从的人道主义精力和曾搭建起的友谊之桥,将由他连续下去。”托马斯·拉贝说。(完)
受访者简介:
托马斯·拉贝(Thomas Rabe),《拉贝日记》作者约翰·拉贝之孙,约翰·拉贝沟通中心主席,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,德国妇科内分泌和生殖医学协会主席,首都医科大学隶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客座教授,我国政府友谊奖取得者。
2001年起投身于推进中德平和工作及两国在妇产科学、妇科内分泌学、生殖医学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协作研讨。一同与首都医科大学隶属北京妇产医院协作,先后参加树立了多个医学中心,为中德两国医学沟通做出突出奉献。